会员资讯|新华社专访中技所总经理郭书贵: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服务科技创新
近日,中关村智慧环境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技术交易所总经理郭书贵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郭总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并表示中技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和服务功能方面在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让成果转化变得更加顺畅和容易。
新华网:为什么要设立中技所?其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郭书贵:中国技术交易所已经成立了11年,它的设立背景是基于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科院等在关于探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那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当时已经做了很多年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有一些体制机制和服务功能方面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成立中技所就是为了在这些方面再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进一步去完善相应的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让成果转化变得更加顺畅和容易。所以,中技所的功能定位就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要立足北京服务全国,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中心市场。
新华网:中技所成立以来做了哪些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哪些经验或优势?
郭书贵:中技所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自成立之时起,我们就达成了共识并且一直坚持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用创新的思维、理念和模式来服务科技创新。因此这些年,中技所一直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第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体制。刚才提到科技成果转化难有很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其中一个制约因素就是积极性调动的问题,中技所成立后,在全国率先做了这三件事,挂牌、拍卖和协议成交公示,以此来替代原先传统的审批模式。实践证明,我们的探索和尝试是成功的,也得到国家相关部委和北京市的认可。
第二,创新服务产品。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环节,包括专利申请代理、维权、评估评价的问题以及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问题,因此需要的服务也很多。中技所采取了一种新的理念,集成加创新和菜单式加定制化的方法,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问题。菜单加定制化,就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共性困难和问题形成一整套的服务产品,即三大类19项服务产品,基本涵盖了成果转化的全过程。那么此外还会面临其他一些新的问题,可以委托中技所来进行定制。通过这样的创新服务方式,中技所建立起了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服务产品链条,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增加新的融资途径和渠道。
第三,创新方法与手段。将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引入到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当中去。刚才提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其中有一个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在全国的专利项目中进行初筛,再通过技术交易的大数据建设,引入人工智能的自动匹配进行撮合,在此基础上找到精品项目去做重点推介,就能进一步提升效率。技术仍在不断更新换代,我们后续也会在人工智能的引入方面,再进一步加大力度。
新华网:举国上下都在关注成果转化,促进成果转化有哪些重要意义?
郭书贵:成果转化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成果转化,我们现在就很难享受到越来越现代化和高科技的生活。提到科学技术,就一定要说成果转化,实际上科学和技术不是一个概念,科学体现的是一种自然规律,而技术是在掌握科学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工程的角度来说,如何去把这种自然规律应用到实际当中去解决问题,因此才有了技术成果。成果出来后,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和方法,还不能够真正转化为产品,必须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将技术成果转变成现实的产品和服务。例如现在我们使用的手机越来越便利,乘坐的高铁已成为靓丽全球的一张中国名片,这些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结果,更是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结果。
北京正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我认为其意义是,一方面要支持北京的高校院所去做更深入的开发,产出更多高科技的成果;另一方面实际上北京要变为成果转化的基地,让更多成果和技术真正变成现实的产品和服务,促使GDP快速增长,从而让人们能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与服务。
新华网:成果转化有哪些特点?成果转化难究竟难在哪里?
郭书贵:从实际工作和实践中来看,成果转化难是一个共性问题,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我认为导致成果转化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成果都能够被转化。在我们现有的研发体制下,研发有不同的目的,例如企业和一些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科研院所,科技开发人员在做研发的前期设计过程中,就已经瞄准了市场需求,或者企业需要解决的某些问题,因此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开发和研究,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转化起来就比较容易。而对于一些为了做课题或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来说,成果就不一定能够进行转化。
第二,积极性调动的问题。成果转化的机构主体基本是高校院所,个人主体是科技人员,他们的积极性如果调动不起来,那么成果转化推起来就不容易。近些年,我们也配合国家的相关部门,通过简政放权的方式让高校院所有更大的自主权,让科技人员更加有积极性,例如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让科技人员也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取股权方面的收益或是现金方面的收益。这种积极性调动的方法也是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也在配合中关村的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推动了一百多家机构,让科技人员享受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红利。
第三,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也面临一些共性的关键性难题。例如如何去评价估值成果,让交易双方能够达成共识;如何让供需双方更高效地去对接;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中技所也在积极尝试创新性的探索实践与服务,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
新华网: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有面临知识产权定价难的问题,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郭书贵:知识产权定价难是这个行业里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不仅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在交易过程中,还会面临定价估值的问题,拿去做质押融资也会面临这个问题。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这种难题,中技所推出了许多办法,比如市场询价法,还有专门针对专利技术推出的评价估值体系。很多专利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综合评判,例如它的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度以及它所处的法律状态。中技所推出专利评价估值体系是从三个维度,即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成熟度、市场价值、法律状态来进行全面的评价。
当然,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专利技术还是非专利技术,去做评价估值是有必要的,但是评价和估值可以采取开放的思维,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来实现,而不是一定要找到唯一的方法。因为一项成果,会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来影响它的价格和价值,不同人对不同项目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任何一项成果,最后的价格由供需双方通过市场的方式定价最为合理,不管任何一种其他的评价方法,也仅仅是提供参考。
新华网:在中技所11年运营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它的背景及功能定位是什么?未来有哪些愿景?
郭书贵:很多人问,为什么有了中技所还要成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我认为,科技成果或者技术跟知识产权是有交集的,因为科技成果里包括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专利技术实际上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类,所以科技成果里有一部分就是知识产权。从知识产权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知识产权也包括了专利技术、版商标等内容,因此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有关联、相互有交集。
中技所成立以来,一直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方面的服务,这其中就包括了专利技术,这些年来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从知识产权这个角度来看,它还有一些属于非专利技术方面的其他知识产权,大家对知识产权的运营包括交易这方面有一些新的诉求,政府也有些新的要求和政策性的导向,因此在中技所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了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中技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和运营的功能。
北京市要求中技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产权交易方面的服务功能,具体提了五个方面的任务:第一,开展知识产权的登记服务;第二,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定价;第三,围绕知识产权的交易和运营,集成更多的专业化服务;第四,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去对接银行等机构,丰富融资手段;第五,希望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这个平台能够更好地去对接其他资本市场,能为更多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往资本市场输送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